现实生活中,任性的孩子越来越多。对于任性的孩子,家长通常采取两种态度。要么顺从孩子,希望他长大后会好一些;要么火冒三丈、以暴制暴。这些都是不妥当的行为。
如何妥当地面对任性的孩子,我们先来区分个性和任性这两个概念。
个性:指有自己的主见,碰到问题时,能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和合理行为。
任性:也表现为坚持自己的想法和行为,但坚持的是不合理的观点和行为。
所以说,“彰显个性”和“骄横任性”完全不是一回事。
案例一琪琪带来了一辆遥控汽车,小宝见了也要玩,可琪琪不同意,小宝上手就抢,琪琪赶紧跑到妈妈那儿告状。小宝就像一头发怒的小狮子,将遥控汽车使劲扔到了地上,还边跺脚边喊:“让你告状!让你不给我玩!”
小结:小霸王型的孩子。这种类型的孩子在幼儿园也会争抢玩具、小椅子,霸占滑梯、秋千,稍不如意就会情绪失控。他们的情绪控制能力和挫折耐受力比一般孩子差,常因一件小事就爆发出强烈愤怒的情绪甚至一定程度的暴力行为,其情绪和行为具有突发性、不稳定性和反复性。
案例二晚上十点,小强看了广告后要喝可口可乐,妈妈告诉小强商店已经关门了,可小强又哭又闹,开始在地上打滚。实在没办法,妈妈只好领着他一条街一条街地去寻找商店。
小结:自我型孩子。这种类型的孩子通常会用哭闹不止的方式获得“要什么给什么”的特权,在一次次的欲望满足之后,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就会过度膨胀,这种现象在独生子女的隔代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。
案例三家里来了客人,田田开始发威。不仅蹦来跳去,还把客人的鞋子乱扔。爸爸觉得太没面子,过去和田田讲道理,可田田绕着爸爸就跑开了,还对着他吐舌头,扮鬼脸。
小结:人来疯型的孩子。这些孩子会在公开活动的时候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引起别人的注意,会在人多的时候满教室乱跑。人越多,他们越由着自己的性子。
任性产生的原因
以父母为交往伙伴
在交往中,父母不会与孩子争夺利益,一切利益自然归孩子所有,在这种没人平等地与孩子争夺利益的交往情景里,孩子自然缺乏谦让精神,缺乏互爱互助的情感,表现出任性特征。
溺爱
很多任性行为是在父母过分宽容、娇纵的结果下形成的,如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吃、穿、玩的要求。缺乏生活常规和行为准则也是孩子产生任性的温床。
教育方式简单粗暴
有些家长无视孩子生理、心理的发展需求,无视孩子的兴趣、爱好,对孩子一味限制,甚至要求孩子绝对服从。这种专制作风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,一旦亲子矛盾激化,孩子就会以他的任性和顽固对付家长的任性和顽固。到时候,家长就会束手无策,对孩子失去控制。
家长缺乏耐心
有些家长一开始还坚持原则,但在任性的孩子面前坚持不了多久就放弃了。大多数家长觉得孩子还小,大了可能会变好一些。其实孩子的自制力还没有觉醒,他们大多希望照着自己的意思去做。所以说,在妥协和等待中,孩子不会自动“变”好。
面对孩子的任性我们应该这样做
不迁就
任性行为在小时候常常表现为哭闹、打滚、摔东西、不吃饭等。面对这种情况,家长要坚持原则,采用“冷处理”的办法不予理睬。孩子的哭闹本来就是给大人看的,如果大人不去理睬他,他慢慢也就觉得没意思了。
预防法
孩子的任性发作一般都是有预兆的,家长要做好预防工作。如果孩子每次经过玩具柜台时都要求买玩具,那么家长去超市之前先跟孩子说好:“如果同意不买玩具,妈妈就带你去超市。”先做好工作再出发。
理解法
在情绪上表示理解,但在行为上要坚持对孩子的约束。当然,对于孩子的合理需要,家长应及时予以满足,不要等到哭闹后才给予满足,否则容易强化孩子以哭闹作为达到目的的行为倾向。
严格法
任性的孩子往往是抓到了家长的弱点,对于那些不应该满足的无理要求,父母一定要坚决拒绝。
一致法
对于孩子的要求,父母统一后再答复孩子,答复了之后就要执行,不能出尔反尔。对于那些不应该满足的无理要求,父母要一起坚决拒绝,决不能“一人唱黑脸,一人唱红脸”。
转移法
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易于被新鲜事物所吸引的心理特点,把注意力从他坚持要做的事情上转移开,从而改变任性行为。孩子在商场里玩得不想回家,如果妈妈说,“我们回家吧。”孩子可能坚持还要玩;如果妈妈说,“走,妈妈带你去坐汽车。”孩子可能就愉快地答应了。所以要善于用语言转移,要多说“好,可以,但是……”少说“不可以、不行、必须……”。
回避法
当孩子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或打滚撒泼时,大人可暂时不予理睬,给孩子造成一个无人相助的环境。当无人理睬时,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作出让步。
当孩子的任性行为发作时,家长要冷静,类似“不信老子管不了你”“看看到底谁说了算”的想法只能激化矛盾,导致亲子关系恶化。所以说,“以暴制暴”的方法在处理孩子的任性行为时是最应该避免的。
文章内容转载来自互联网,由诺亚舟国际幼教小编收集整理分享,侵权联系删除